儒家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什么?

凡事遇之左右而逢其源”,左右逢源,如有神助。就是既有修养,又有本事。我们学完儒家思想,就能达到“既有修养又有本事”的状态。

仁者不忧,知者不惑,勇者不惧”,无忧无虑,无所疑惑,无所畏惧,心中平静,目标坚定,按部就班,宁静致远,

怎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?

持志如心痛,知行合一 持志如心痛”,持守着这个志向,就像心在痛。一心只在那痛上,光想着怎么完成这个志向了,哪有功夫说闲话,少管闲事

贝聿铭“我一直都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”

《中庸》

1:困知勉行:没有按道理去做,犯错误了,被惩罚了,困住了,改过自新,勉强自己去做,虽然不情不愿,但还是照做了

2:学知利行:学而知之,利而行之。本来不知道,通过学习知道了,觉得按道理去做对自己有利,于是因为有利而去做

3:知安行:生而知之,安而行之。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,按这些道理去做。不这样做,就心中不安,非要这样去做了,才能舒坦


儒家思想 主要有什么?

《大学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中庸》

《大学》一开篇,就定下了儒家思想的纲目,称为三纲八目

三纲 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       八目 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

八目  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

《大学》里说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

这意思是说,要平天下,必须先治国,治国必须先齐家,齐家必须先修身,修身必须先正心,正心必须先诚意,诚意必须先致知,而致知就要靠格物。这就是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
八条目当中有一条是核心,那就是中间的“修身”。修身前面的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,这是告诉你修身的路径,修身的后面是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这是修身的结果。

王阳明说,格物致知的知,不是知识,而是良知;格呢,而是格子的格,画好了格子,就等于画好了一个标准,这是一个是非善恶的标准。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

,不是研究,是用是非善恶的标准去检验;

,不是物体,而是那个事,是你遇到的每一件事;

,不是穷尽,是导致,是找到;

,不是知识,是良知。

格是是非善恶的标准格子,那这个标准在哪里呢?王阳明说:“良知自然会知。”简单得很,就是你自己的良知,你自己心里都明白.

格物致知,就是完全没有任何利益的考量,只按是非善恶的标准去做,就是绝对坚持原则,没有任何选择性,该怎样就怎样。格物致知 格是一个格子,是一个刚性的格子,对是非善恶的刚性需求,绝对没有选择性,绝对没有例外,绝对按那格子的标准和尺度来做事。

诚意:王阳明说“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”,知道了是非善恶,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办,打定了主意,就有了诚意

朱熹说:“诚者,不自欺也

所有是非、善恶、真伪,都看得了了分明,心上发出来的念头和考虑,都是真实无妄,没有一点虚情假意,这就是诚意

从《大学》到《中庸》,就修一个“诚”字,从《大学》的“诚意”到《中庸》的“至诚”,也就是至诚如神——能把诚意修养到极致,你就能成为天地人三合一的神

正义做到诚意之后,就能正心,一颗心妥妥地在胸腔里,端端正正,无所偏倚。我们不是常说做一件事要先端正态度吗?这就是正心。

心一正,就一举一动都符合道理和规矩,一举一动都对;一举一动都对了,才算是修身了,身上的每个地方都修养到位;修身之后,就接上了后四条——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
修齐治平”就是说,你只需要修身,管住自己,修养自己,自然就能齐家;一家人都一样好,就能成为一个所有家庭的示范;全国的家庭都跟你家一样好了,那全世界都跟你学,都学好了,这就是平天下。

“修齐治平”的原理,这个定律就是“模仿律”。

      第一定律,总是在下位的人模仿在上位的人,就是我们常说的上行下效。

      第二定律,模仿一旦开始,就呈几何级数扩张。所以,有什么样的家长,就有什么样的家庭,有什么样的君主,就有什么样的国家,这是呈几何级数放大扩张的。

        第三定律,模仿总是由近及远,先模仿近处的、本国的,再模仿远处的、外国的,所以治国之后才能平天下。

商业启示:领导力的核心是什么了,那就是率先垂范。要求别人的,你自己做到了,大家都向你靠拢。自己做不到的也不用要求别人,没用。你说什么不重要,大家都在看你是怎么做的。管理就是管住自己,老板把自己管住了,全公司就都管住了。君王把自己管住了,全国就都管住了

《大学》里有一句话叫“一人定国”,也就是说,国君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行为。在企业里面,就是一个老板的行为决定了整个公司的行为。所谓修身,用我们现在的话说,就是“带货”。你有什么样的行为,就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什么货。无论你想要什么,都要率先垂范,换句简单点的话说,就是“从我做起”。修齐治平是靠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呢?一个原理——模仿律,你的位置越高,模仿你的人就越多,模仿的速度就越快。所有的管理,都是管住自己,从我做起,率先垂范。


论语-修已》

论语

论语: 忠恕之道  近悦远来  慎独和改过  明哲保身  

儒家之道,是由内而外,推己及人,由近及远,这是儒家最基本的原理。

论语的核心:孔子说 我的道,就是一个思想,一以贯之,贯穿始终。

忠恕之道

忠恕之道呢?忠道,是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,你想有所作为,也要让别人有所作为;你想发达,也要让别人发达。这就是忠。恕道,也就是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你不希望承受的,也不要施加于别人。把忠恕之道一以贯之,就是孔子之道。

忠,上面一个中,下面一个心,中人之心,你所做的,正中别人心中所期望的,这就是中人之心;

恕呢,上面一个如,下面一个心,如心,别人的心就如同我的心

恕道——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

我不愿意别人加之于我的,我也不会加之于别人。

总之就是要切己体察,推己及人。用什么标准要求别人,就要求自己率先做到。

《论语》里讲的忠,主要不是下级对上级的忠,而是上级对下级的忠。主要是要求领导的。

近悦远来

儒家之道,是由内而外,推己及人,由近及远,这是儒家最基本的原理。

由近及远是重要的一个商业思想和经营思想。

现在的客户满意了,远方的客户自己就来了,也就是要把资源全部或者说优先投入在现有客户、正在服务的客户身上。资源是什么呢?就是时间、人员和金钱,都优先投入正在服务的客户、投入现有客户。

总之就是悦近来远,只在近处下功夫,只投入在近处的人身上,远方的人,让他自己来。悦近,是我的事;来远,来不来是他的事。、

重新给客户下了一个定义:客户就是已经付钱的人,没付钱的不是客户。那么,客户服务就是聚焦到已经付钱的人身上。没付钱的人,不管他怎么吸引我,我对他没有任何义务。只有完全满足了现有客户的需求,还有余力,我才会投入到开拓新客户上。

近悦是本,远来是末;近悦是始,远来是终;近悦是先,远来是后。知道这个先后次序,而且能知行合一,就接近得道了。

要想实现近悦远来,你还需要拥有一种品质,就是不贪心。儒家还有一个词叫“不外慕”,只珍惜自己已有的,绝不羡慕外面的。不管他多好,跟我没关系,他来了才跟我有关系

近悦远来,还是一个高尚的品德。你真正的形象,在你的近处,而不在远处。

慎独和改过

第一层表现就是,在一个人的时候,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。在没人看到、没人听到的地方也保持警醒,不要放肆,就是慎独。

天下之至显,莫显于微”,越是那细微之事,不值一提的小事,别人不注意的事,你怎么处理这些事,就越能显出你的价值观和修养。

第二层表现:在小事上规范自己的行为。所以会观察人的人,他看人不看大事,看小事。

第三层.表现,就是不给他人添麻烦。

改过

改过,相比较其他修身方法,它不是做加法,而是做减法,不需要你添加什么美德,就是要你把犯过的错复一下盘,然后记住,下一次不要再犯。这就叫“不二过”,同样的错不犯第二次。

王阳明说:“吾辈用功只求日减,不求日增。减得一分人欲,便是复得一分天理。不二过”做不到是一回事,你心里有没有这个意识是另一回事。记录自己的过错,提醒自己改正,这就是修身的开始。

曾子说:“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

第一,替人办事,尽心尽力了吗?不能说我尽力了,说尽力而为就是没准备把事办成,一定是尽心,才是真正尽了全力。

第二,与朋友交往,守信用了吗?

第三,跟老师学的东西落实在行动上了吗?

明哲保身

安身立命之道。儒家的人生观,首先就是安身立命,就是你能安顿下来,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,能立得住,包括立业和立志,有自己的事业,实现自己的志向。最后得到正命,也就是获得正道的人生。

怎样才能安身立命呢?就四个字——明哲保身。

保身有两层含义:一是保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,这个很好理解;二是保持自己的节操,守住自己的底线。

明哲释义:就是明白事理,通俗地讲,就是做个明白人。

保身释义:就是保一身清白,守住自己的底线。

第一个底线,和而不流。不同流合污。我管不了你,但是我至少可以做到不和你同流合污。

第二个底线,中立而不倚。这就是说不找靠山。君子之强,有自己的独立人格,独立价值,独立格局,能得到别人的帮助,却不把任何人当靠山。如果你的“强”来自于“倚”,来自于靠山,那你离了他可能连活命都做不到。

第三个底线,国有道,不变塞焉。国有道,就是国家清平昌盛的时候,君子自然能当官任事,大有作为.君子之强,就是富贵之后还能明哲保身,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,不忘初心,本色不改,绝不膨胀。

第四个底线,国无道,至死不变。当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,如果你还立于朝堂,那你就是同流合污,和昏君奸臣一起干坏事。国家无道的时候,君子一定要退隐,坚守自己的志向,然后等待下一任新君。

明哲保身并不是苟且偷生,是保护自己的手段。而首先是不同流合污,不干坏事,然后是不趋炎附势,不卖身投靠.第三是不得意忘形,不得志便猖狂,不膨胀,不放纵.第四是浊流勇退,不是激流勇退,是浊流勇退,如果世道污浊,我就马上隐退,绝不贪恋权位和富贵。

明哲保身,就是安身立命之道。要用整个人生去修养自己。一种哲学,就提供了一套价值标准,面对你自己的人生,你可以掌握自己的尺度,做出自己的决定.

儒家的职场规则,主要是两条,一是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,二是“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”。

先讲第一条,子曰: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..对别人的事,要有尊重和敬畏。就是你不在那个位置,没有承担那个责任,就不要发表意见。现在有一句话叫“帮忙不添乱”,我觉得这话说得还不彻底,应该说,不需要你帮忙的事情,你帮忙就是添乱。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,不是你的事,你不要乱说话,谁担责任谁发言,不担责任的人把嘴闭上。随意言论的“破坏性”往往大于它的“建设性”

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还有一个原理,就是你应该把全部精力聚焦在自己的事情上。你在哪个位,你就用百分之百的精力去谋哪个位的政。《中庸》说:“君子素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”我们对别人的事操心太多了,结果自己的事却没干好。

第二个职场规则,叫做“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”。意思就是,我用我的道来服务他,他不识货,不接受,那就该停止,就不要做了,合作到此结束了,绝不察言观色,投其所好。孔子对颜回说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,惟我与尔有是夫!”有用我的,我就把此道行之于世;没人用我,我就把我的道藏之于身,带进棺材也不遗憾。“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”,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”,

孔子说:“仁者不忧,知者不惑,勇者不惧。”这就是儒家三个最了不起的品德。不能安身立命,不能明哲保身,主要毛病就是三个:忧、惑、惧,而我们所忧虑的,所疑惑的,所恐惧的,无非都是自己的利益得失。


《孟子》义利之辩 浩然正气

《孟子》义利之辩 浩然正气  圣人之道

义利之辨

1 义利之辨的原理;如果你行义,你的人也行义,你就拥有一个义的团队;如果你唯利是图,你的人也唯利是图,而他们从外面取利,远不如在内部取你的利来得方便,那你就会死在自己人手里。

王阳明说的“我心光明,勇往直前”。

义利之辨的底层逻辑:不是“义”和“利”摆在你面前让你选,而是你以什么方式行事,就会被人报以什么方式对待。

2 “义”的修行心法——“不动心”; 这就是说,能够在利益和利害关系面前坚持原则,绝不动心。

3达成“义”的方法论——“集义而生”那怎么做到不动心呢?实现“义”的方法论,还是孟子的话,四个字:集义而生。所谓的集义而生,就是像集邮票一样,搜集那个义,这个义能生长,能生发。

浩然之气是怎么来的呢?

是靠集义而生,集义而生,就是功夫在平时,靠每一件事的积累,而且,没有例外,没有选择性,每件事都是同一个原则,你真的要把原则当成自己的生命,任何事都不能动摇。

浩然之气一个人一身正气,或者说,这个人做什么事很有底气,这些都是浩然之气的一部分体现,养吾浩然之气。”

1配义与道(行合乎道义的事);浩然之气,必须和道义相配,行事合乎道义,则一身正气得道义之助,行事果决,无所疑惧。如果没有浩然之气,虽然一时的所作所为,未必不出于道义,但正气不足,难免有所疑惧,就不足以有所作为了。要想养浩然之气,你要先判断事情是否合乎道义,以及对一件合乎道义的事,你是不是能坚定地去做。

2集义而生(一刻也不间断地积累);浩然之气,是集义而生的,是由正义的、经常的、持续不间断的积累所产生的,是不能间断的。一旦间断,气就泄了。集义而生,不能有选择性,不因可能的后果而改变,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孟子的话:“行一不义,杀一无罪,而得天下,仁者不为也。

3勿忘勿助(不能忘,间断,也不能过度)。“必有事焉而勿正”,就是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。“心勿忘,勿助长也”,就是不要忘记,也不要急于求成,拔苗助长。这就是勿忘勿助   。心勿忘,勿助长也。时时刻刻都不要忘了自己要做什么,每时、每刻、每事,都只管照既定方针、既定原则去做。但是,切不可急躁求速,使得本来光明正大的事,反而做得矫揉造作

勿忘,就是滴水穿石,下日日不断之功,每一天都不要忘了。

勿助”,今天忙,不做,这就是忘了;今天把明天的功课先做了,就是助,就是拔苗助长。既不忘,也不助,就是日日不断,滴水穿石。

商业思考 勿忘勿助,其实就是我经常跟客户讲的“吃药三原则”:药不能停;药不能换;药量不能减。也就是说,吃药要每天定时定量吃,你不能一把把一个月的药都吃了,也不能停一个星期不吃。凡事要成功,就是专注、坚持、积累。我们常说要迎接挑战,人生到底有什么挑战呢?我们最大的挑战,就是自己不能勿忘勿助,每个人终其一生,都是在和自己的懒惰和懈怠作斗争而已。你最大的挑战就是自己的懒惰和懈怠。不能期必,不要结果,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观念

企业战略和人生规划       就是四个字来概括:专注坚持。

君子本分已足,内心强大,比外面的所有东西都强大。所以君子无所谓事业大小,君子的修为本身就是事业。这就是“专注坚持”背后的原理。

我们再回到公司的使命、愿景、价值观的问题上,我的观点就是少谈愿景,只谈使命和价值观。因为使命和价值观是本性,愿景是增减。使命,是你承担的重大任务和责任;价值观,是你判断是非善恶的原则。很多企业,坏就坏在看着高大上的愿景上,因为愿景往往就搞成了“将迎意必”,为了实现愿景,就拔苗助长。

现在商业启示:价值观指的不是我们要做什么,而是我们不要做什么。

“莫非命也,顺受其正”。一切都是命运,但顺理而行,接受的就是正命,而不是死于非命。

这世界不归我们控制,我们连自己都控制不了,怎么能控制世界呢?我们连自己给自己定的原则都把握不了,怎么能把握未来呢?我们只管努力,把结果交给命运和运气,顺受正命。

窍门在哪儿?就在于不要结果。对结果没要求,就能坚持,因为你能坚持的是自己的本分,是使命、志向和价值观。不要愿景,只要使命和价值观;不要理想,只要志向。专注坚持,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,这就是我的儒家成功学。

圣人之道

圣人之道就是仁义之道。四种圣人就是圣之清者,圣之任者,圣之和者,圣之时者。

清之圣人就是有道德洁癖,追求绝对正确,绝对正义,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圣人。

圣之任者任,就是以天下为己任,舍我其谁.毅然担当。

圣之和者  量容天下,视天下无不可之人,什么人都可以共事

圣之时者  变化推移,顺应时势,无可无不可,可以进则进,可以退则退。进不觉得有什么荣耀,退也不觉得有什么丢人。就像之前孟子说的,君子本性自足,事业大小,无所谓。

臣子之道

君臣之道不一定是谁臣服于谁,它只是一种关系。就是各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德行,各安其位,有自己的角色该有的样子。

小成就靠个人本领,大成就靠众人支持,最大的成就是靠那些你不认识的、看不见的、想不到的人,都发自内心地以支持你、成就你为乐,而这些人是怎么走向你的呢?完全依赖你个人的修养。这也是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道理。

天命哲学

性、命、道、理、气、心

天命,是上天给的命令。天命就是性,就是天性

率性之谓道(率,是遵循),你遵循这天命、天性、天理,就是大道

什么是气?气是儒家用来解释人和人之间为什么有差别的。

尽心,尽,是完全、充满。就像中医说的,身体是最好的药,你自己的心里,也拥有一切善良和智慧,你要在自己的心里找。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,你在自己心里找,尽心了,找到良知良能,就找到了自己,找到了自己的天性,找到了人的本性,也就找到了天命

尽力只是尽苦力,尽心才会有创造力。,只要尽心,就能把自己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,把你的性能发挥到极致。

夭寿不贰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。夭寿不贰,该干嘛该嘛,修身以等待死亡,就是安身立命,或者说安心立命。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每天我都在尽心知性,知天修身,安身立命,求仁得仁,无怨无悔。

命,不是一个穷富贵贱的最后结果,而是我自己的志向、我的天命,

“莫非命也”顺受其正”,一切都是天命安排,但顺理而行,接受的就是正命;不顺理而行,就是非命。人性的误区,就是老想改变命运。命运是上天的安排,哪里改变得了呢?我们要做的,唯有付出一切努力,然后接受任何结果。


《中庸》

中庸不是平庸,而是完美,是极致完美,是分毫不差的完美。不偏之谓中,不易之谓庸  中者,天下之正道  庸者,天下之定理

中=不偏   不偏,就是不偏不倚,一点差错都没有,还要无过不及,没有一点过分的,也没有一点没达到的,恰到好处

庸=不易 不易,就是永远不变,遵循永恒不变的定理,可为万世垂范

孔子说:“中庸不可能也。”真正的中庸,没有人能做到,孔子也做不到。做不到,说它做什么呢?你得知道有这个标准,知道自己没做到,所以才要时刻警醒,努力去做。更形象地说,中庸就像数学上的一个极限值,你可以无限趋近,但是永远不可能达到。

追求中庸之道,也可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里.吃饭七分饱.你不可能做到,但知道这个标准,就注点意,不要暴饮暴食,也不要过分节食。

中庸不可能也,一直在追求完美?,如何达成?

1 慎独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是故君子慎其独也.是没有人看到的地方;不闻,是没有人听到的地方。在没人看到、没人听到的地方,也保持警醒自律,不要放肆,这就是慎独。

天下之至显,莫显于微,也就是说,越是那细微之事、不值一提的小事,怎么样都影响不大,怎么处理别人都注意不到,就越能显出你的价值观和修养。所以真正会观察的人,去评判一个人时,不看大事,看小事。因为大事人人都会警醒注意,但不经意的小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操守。一个人守不住小节,那么我们也很难相信他能守大节。

2 致中和 ”这一条说的是对自己的情绪管理。《中庸》说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中节谓之和。

喜怒哀乐都要恰到好处.没有过分,这叫做“和”。,中庸之道,致中和,就是有情绪,但要能管理好情绪,还要管理得刚刚好。

3忠恕之道忠道是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,恕道是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忠恕之道就是由内而外,推己及人,由近及远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。

4言行相顾言行一致.这里的言行相顾里的“言”,包括两种话:一种是你自我标榜的,你承诺的,一定要做到;第二种,是你要求别人的,自己先做到。少说一点,留有余地,确保实过其言。君子贵言”,也就是我的话很贵,不能随便说。你养成“贵言”的习惯,逐渐为大家所了解,你的话就会越来越贵,你说的每一个字别人都会相信和重视,直到贵到“一言九鼎”的程度。

5素位而行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,并努力做好应当做的事情。不愿乎其外,愿,是羡慕,这句话的意思是,君子看看自己的位置,做该做的事,不羡慕别人。所以君子能随遇而安心,素位而行事.君子看看自己的位置,做该做的事,不羡慕别人。所以君子能随遇而安心,素位而行事。

羡慕别人,虽然不是大恶,也是大毛病,人人都想“改变命运”,但改变命运,不是今天该做的事情不做,老想着我应该另外做点什么,而是要首先做好自己分内的事。

那怎样做到不外慕呢?很简单——立志。

自己志有定向,哪管别人,别人什么东西好跟我都没关系,对我也不重要。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,就是我的志向。这样眼光向内,在自己身上求,以日日不断之功,滴水穿石。

6不怨天尤人可不是我们认为的不抱怨这么简单,这个词包含了三层含义。

1 先讲第一句:“在上位不陵下,在下位不援上。君子则不然,他虽然在上位,但平易近人,不会凌虐下面的人;他虽然在下位,但也不肯攀附在他上位的人,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立价值。这就是绝不趋炎附势。君子既不陵下,也不援上,只是自己诚意正心,做好自己的本分,不求于人,不与人争,那就无怨无悔,心中泰然。天命不在我,我不怨天,别人不帮我,我也不怪别人。这就是“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。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”

2 第二句:“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险以侥幸。君子素位而行,安守本分,以待天时”这层意思,也强调了,小人喜欢冒险,以图侥幸。君子不图回报,只修炼自己,所以安心在平易的所在,没有慕外之心。至于结果,我只是安心等待天命。“居易以俟命”,就是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行

险以侥幸”,就是总要赌一把,一把没赌赢,再赌下一把。

3第三句:“射有似乎君子,失诸正鹄,反求诸其身。(从自身找原因)这就是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

君子之争,譬如射箭,我经常用来讲企业竞争,我的理论是“非竞争论”,没有竞争,竞争是一种幻觉,谁跟谁竞争呢?大家都是拿一根丘比特的小箭,去射消费者的心。你自己射自己的,射不中,不能怪别人射中了。哪怕你指责对方射的是一支毒箭,也有人愿意中他的毒,你管不着,自己管自己。大家都是自己玩自己的,根本不存在什么竞争。

《孙子兵法》也强调,谁也打不败谁,善战者,都是研究怎么让自己不败,立于不败之地,然后呢,不失敌之所败。当敌人自己露出败象的时候,你不要错过战机,这叫善战者胜已败之敌。他自己已经败了,你再去打;他如果好好的,你打不败他。

在企业经营中,也是一样的道理,你要关注谁给你饭碗,就是顾客,不要关注谁抢你的饭碗,就是所谓的竞争对手。这就是人性的弱点——只关注谁抢他饭碗,不关注谁给他饭碗。因为竞争导向,也是一种外慕的心态。

中庸之道

君子素位而行,不外慕,不羡慕别人,志有定向,安心自得,不怨天尤人,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,一切自足,都在自己身上。理解了这些,你就获得了自由自在,活在他人想象之外,这就是无限靠近中庸之道了。

儒家修养的巅峰,就是一个字——诚

就是诚意正心的诚。诚,从《大学》发端,是八条目的中枢,到了《中庸》,就会进化成“至诚无息,至诚如神”,也就是坚持做到诚,就可以参与天地之化育,达到巅峰。

八条目——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

格物致知是前提,格物就是你的认知模式,那格子就是标准,用格子一套,就知道是非善恶。所以,格物致知是前提,没有格,就没有标准。致良知:每件事的是非善恶就了了分明,没有你不知道的,这就是致良知。你要真心地按这个标准去做,而且要毫无保留地按这个标准去做,这就是诚意正心。你诚意正心,才能开始往下打通关:修身——齐家——治国——平天下。

至诚无息

什么叫至诚无息?无息,就是没有停息,没有选择性,标准定了就是定了。

什么是诚呢?

《大学》说得很清楚:“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”就是说,不要欺骗你自己,不要给自己找理由,不要给自己找台阶,不要给自己放水。你可以给自己列一列,你要做出哪些个人的决定,把你的“定制版格物致知之格”改一改。但是,你只能做一次决定。一次决定,做好定制版格物致知格,然后一以贯之,终身执行。

记住,从诚意正心到至诚无息,就是修养的完成,就达到了止于至善(这是你所能抵达的至善之处),完美,中庸,不偏之谓中,不易之谓庸。你永远不会改变这个标准,你永远不会偏离这个标准。因为这个标准是你自己定的,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,是你的定制版。

商业启示:对每一个客户都是一样的,挑选客户的标准非常严格,就三条:给钱就干;不给钱不干;什么时候给钱什么时候干。”给钱就干”这条原则就是在践行至诚无息。给了钱的,我保持一视同仁,每一个客户我都对得起,我都好好干;没给钱的人,不管他多么大牌,我都不接,因为我“格物,致知,诚意,正心”,至诚无息,我不会为任何利益改变原则,没有例外。把我的定制版格物致知格拿出来一格,格不上,不干。由于我一以贯之,至诚无息,就能越来越靠近《中庸》说的“故至诚无息”,就是把诚的能量放大到天地宇宙。最终,全中国不管多大的公司,接受我们最基本的价值观——让别人干活要付钱。

儒家修养的珠穆朗玛峰——巅峰之“诚”。 至诚如神,

可以理解为,把诚做到极致,做到最高境界就能预知未来,做事就如有神助。

诚者自成也,而道自道也,成己,是私心不杂,没有私心杂念,全体浑然,叫做仁。成物,是对事物都裁处得各得其当,叫做智,是智慧。所谓的求仁得仁,求智得智,也不应该向外求,不用到外面去学,只用问自己的心诚不诚。心诚了,自然仁、智兼得。王阳明把这种境界叫作“致良知”,一切凭着良知去行,则遇之左右而逢其源,没有不恰当的。

至诚之人,从尽己之性尽他人之性到尽万物之性,则可参赞天地之化育,与天地并列为三:天、地、人,三合一。不是天人合一,是天、地、人三合一,这就是厚德载物,就是大圣人了。

成功者是尽我之性,成就自己;领导者要尽人之性,成就他人;


《王阳明-心学 知行合一》

《王阳明-心学 知行合一》

心学

讲了四个心:本心、存心、尽心、放心

1 本心,就是人之初,性本善。可以理解为,人的本心天然就有,有善恶是非之心,也有羞耻辞让之心 不忘本心,要做到后面这三点:存心、尽心、放心。

2 存心,就是把这本心把持住,就是存心养性,滋养你的天性 3 存心之后要尽心。前面我讲过,要尽心尽力,不能只说尽力而为,在我看来,尽力而为还是不够走心。

3 尽心之后,还要“放心”。 这个放心,我们前面说过“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”,也就是说,学问之道就是把自己放失的心找回来,找回自己的本心。我们受外物和利益影响诱惑,难免有跑偏的风险,跑偏了就找回来

知行合一

知行合一,更准确的说法是“知行即一”“知即行”。

怎么修炼这个知行合一呢?

1:第一点要做到的是,知道自己在说什么,不扯谈,知行合一,还得从语言开始,从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开始,从不扯谈开始。扯谈的问题,有一个最大的特点,那就是不关心真假,只关心利益。

2:第二点是:切己体察,事上琢磨,切实笃行。你觉得一句话有道理,你就切己体察,就是对照自己,检查体会。事上琢磨,就是把道理放在自己的事情上琢磨。最后,切实笃行,一条一条地琢磨怎么践行好它。这就知行合一了。

排除干扰,那就是养成一个习惯:“凡是你不准备效仿的事,你就不要赞叹,因为跟你没关系。”

切己体察:只关注自己的行为,只关注自己能做到的事,”

事上琢磨,切实笃行”呢?其实就是把自己知道的道理,在事上体现出来。

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,却依然过不好一生?” 很简单,因为那些道理,他们一条也没有照做,没有知行合一。但凡能做到一条,都能过好一生。

王阳明说:“我等用功,不求日增,但求日减。减一分人欲,便是增一分天理,这是何等简易洒脱!

”你若背得,未必晓得;你若晓得,不必背得,真正的学到,落实在行动中.知行合一,学以致用  才是学习。

你也可能喜欢

66条评论

  1. I know this if off topic but I’m looking into starting
    my own blog and was curious what all is needed to get set
    up? I’m assuming having a blog like yours would cost a pretty penny?
    I’m not very internet smart so I’m not 100% positive.
    Any suggestions or advice would be greatly appreciated.
    Cheers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